在线咨询 点击返回

当前: 首页 > 医院资讯 > 正文内容

【广州和谐肿瘤医院】8类抗肿瘤药物的骨髓抑制程度比较,一文总结

来源:广州和谐医院2024-05-21

温馨提示:由于篇幅原因,很多内容不能详尽,如果您或者您的家人有疑问,可在线咨询进行预约,或电话预约:020-36775494

骨髓抑制是传统化疗药物引起的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临床表现为外周血细胞数量减少,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血红蛋白降低(贫血), 三者可以单独出现,也可相互兼夹,通常发生在抗肿瘤药物治疗后。

根据药物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可将抗肿瘤药物分为:烷化剂、抗代谢药、抗肿瘤抗生素、抗肿瘤植物药、铂类、靶向药物、激素和其他类药物。

80%以上的化疗药物能导致骨髓抑制,以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下面一起来了解各类抗肿瘤药物引起骨髓抑制的时间和严重程度。

01

烷化剂


烷化剂是一类高度活泼的化合物,具有一或两个烷基,所含烷基能与细胞的DNA、RNA或蛋白质中亲核基团起烷化作用,常可形成交叉联结或引起脱嘌呤,使DNA链断裂。


烷化剂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增殖周期各时相的细胞甚至包括静止期细胞都有杀伤作用。


多数烷化剂都能导致严重的有时甚至是不可逆的骨髓抑制,一般高剂量时表现更为明显。


image.png

02

抗代谢药


代谢药的化学结构和核酸代谢的必需物质如叶酸、嘌呤、嘧啶等相似,可以通过特异性干扰障,已成为治疗髓外白血病、骨肉瘤和颅内淋巴瘤的常用方法。

但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39.07%和21.34%。阿糖胞苷能导致巨幼红细胞贫血进而导致白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大剂量甲氨蝶呤能透过血脑、血眼和血睾屏,大剂量阿糖胞苷用于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时,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巯嘌呤可引起全血细胞的减少,可能是迟发的,也可能再生不良。

image.png

03

抗肿瘤抗生素

抗肿瘤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物质。

多柔比星、博来霉素、丝裂霉素等天然来源的抗肿瘤抗生素以及经化学修饰的同类物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药物。

image.png

04

抗肿瘤植物药

抗肿瘤植物药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和作用特点,根据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可分为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和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

长春碱的骨髓抑制严重,长春地辛骨髓抑制较长春碱弱,长春新碱骨髓抑制最弱。有报道显示长春瑞滨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73.9%,血红蛋白下降率为47.8%,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为21.7%,少数患者甚至会发生严重而不易恢复的骨髓抑制。

image.png

05

铂类

铂类药物是以金属铂为中心的结构变化衍生出的一类药物,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抗肿瘤药物,抗菌谱广,作用于细胞的DNA,使DNA链局部扭结或解旋,致使DNA复制、转录失败,从而造成肿瘤细胞死亡。

顺铂的血液系统毒性主要是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27%。卡铂的血液系统毒性就相对大些,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52.3%和49.4%。奥沙利铂能引起血液学毒性,但 Ⅲ~Ⅳ度毒性少,其中贫血比较明显,在单药治疗中出现不同程度贫血的发生率占65%,在联合治疗中占54%。

image.png

06

靶向抗肿瘤药物

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是抑制酪氨酸激酶的磷酸化,从而阻断下游的信号传导,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可分为单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2、抗肿瘤单克隆抗体 

抗肿瘤单克隆抗体对特定的分子靶点具有高度特异性,作为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目前在中国常用的抗肿瘤单克隆抗体有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和西妥昔单抗。 

07

抗肿瘤激素

某些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 宫颈癌、卵巢癌和睾丸肿瘤均与相应的激素失调有关。

应用某些激素或其拮抗药可以改变激素平衡失调状态,抑制这些激素依赖肿瘤的生长。通常激素选择性作用于相应组织的肿瘤,对增殖迅速的正常组织不会产生抑制作用,不引起骨髓抑制。

08

其他

丙卡巴肼出现的骨髓抑制一般较晚,多在服药后4~6周出现,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下降,程度与剂量有关,停药2~3周后可恢复至正常水平。

image.png

分享到 :

相关阅读

80%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020-36775494 电话咨询

医生推荐

预约挂号便捷通道
提前预约专家 便捷就医 >